被誉为“人间仙草”的石斛,近年来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仅在云南省,种植面积就已经超过8万亩。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,石斛种植业却遭遇重创。2013年年底以来,云南石斛主产区生产的紫皮石斛的收购价格甚至跌到20多元/公斤的境地,而石斛品种中价格较高的铁皮石斛也从高峰时期的1200元/公斤下跌至200元/公斤左右。

  石斛遭遇价格“过山车”,幸存的从业者们前路何在?经历了价格的大起大落之后,石斛产业究竟该怎样发展?

  石斛,大多数人并不熟悉,但在道家医学经典《道臧》中,铁皮石斛、天山雪莲、三两人参、百年首乌、花甲之茯苓、深山灵芝、海底珍珠、冬虫夏草被并列为九大仙草。

  近年以来,随着浙江、上海等地食用石斛热潮兴起,石斛人工种植产业在云南、贵州、浙江等地逐步扩大。云南省科技厅2014年3月发布《云南省石斛产业科技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2020年石斛产业有望突破200亿元,石斛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柱品种之一。

  2012年上半年,石斛迎来巅峰时刻。彼时,铁皮石斛鲜品的收购价最低每千克1000元,每亩利润达20~30万元。这个涨幅是惊人的,因为仅在一年前的2011年,其价格不过区区600元,涨幅达66.7%。这一年,石斛种植户的收入普遍超过10万元,不少人甚至突破百万元。

  郑志明的老家是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,被誉为“紫皮石斛之乡”。两年前,他看到了这个行业很暴利,决定加入当地某石斛合作社,按照当时的行情,只需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种好石斛,然后在收获的季节等待蜂拥而至的浙江商人整车整车地收购。

  然而从2013年开始,这些浙商一个都没有出现,虽然他的石斛还只是少量上市,但是他不得不到处奔波找销售渠道。因为从这一年开始,持续“升温”的云南石斛忽然滑坡了,并于次年降价至史上最低点,让几乎所有的种植户苦不堪言。而作为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种苗组培,在此次降价潮中受损最为严重。

  突如其来的石斛降价潮,使得种植户热情锐减,原本每瓶30元的种苗,受供求影响降到了2014年的每瓶8~10元。由此,在2012年石斛“牛市”鼓舞下入市的大批组培公司,一夜之间血本无归。

 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云南石斛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万亩,约占全国2/3,成为全国石斛种植第一大省。2012年前后,一亩石斛种植的收人可以到20万元,在高收益刺激下,各路资本杀入到石斛产业,让石斛产业在云南高歌猛进。近年来石斛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,石斛种植业却遭遇重创。

  石斛收购价暴跌之后,一丛种苗的价格也从1.5元暴跌至0.4元,大多数个体及农户都受到了损失,一些中小种苗厂几乎都关门了,只有几家大企业还在坚持。

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以2012年的投资成本估算,一个大棚(400平方米,算一亩)加种苗是25万元,再加上人工管理费等,每公斤鲜条须卖300多元才能保本,稍有闪失就会出现亏损。云南石斛产业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,陷入尴尬境地。

1.jpg

 

  产量扩大 深加工业发展受阻

  数千年来,石斛之所以贵为“仙草”,是因为苛刻的生长环境、较高的采摘难度使得石斛产量极低。物以稀为贵,其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

  然而,随着技术难关被攻克,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产量不断增多,市场上的石斛也越来越多。此外,随着中央“八项规定”等的颁布实施,一直走高端市场——尤其是礼品市场路线的石斛需求量锐减。一边是产量不断扩大,一边是市场不断萎缩,两相碰撞导致2013年的石斛降价潮。

  有要求匿名的供应商透露,往年其销往云南省级单位的石斛有50万元,现在只有几万元,而且还是以“云南特产”的名义供应。

  上述专业人士同时表示,目前主要问题有: 一方面由于礼品市场受到八项规定的限制,更重要的是当地深加工不够,目前云南石斛仍主要以鲜条和初加工品的方式销售,深加工产品不到总产量的5%,产业链短,效益不高。而在当地深加工不足的情况下,云南石斛的出路主要在于外销。一位石斛种植企业人士表示,云南石斛大部分都是由浙江商人来收购,之前定价权大多都掌握在浙商手里。

  他同时表示,石斛目前被列为保健食品原料,但申报一个保健食品许可,需要向国家食药监总局申报,周期需要3~4年,费用50万元以上,高门槛让本土企业望而却步,严重制约云南石斛产业向深度发展。

  另外,云南的石斛种植,大多为个体和私人种植,产业化程度不高;另外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,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  “石斛产业其实很大,但产业化程度不高,导致发展非常被动!”瑞丽岭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云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杨洪斌表示。

  在他看来,目前云南石斛种植业遭遇重创,一方面由于礼品市场受到八项规定的限制,更重要的是当地深加工不够。

  面对深加工不足,定价权的失落,云南省科技厅也在《产业规划》中明确提出,应该重点扶持石斛产业的龙头企业,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,促进石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,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、规模较大的企业集群。

  随着政策的落实今年初显成效,郑志明告诉记者,随着2013年底价格遭到重创以来,现在价格虽然不算高,但是相对还比较稳定,特别是一些深加工企业的落地,当地石斛有最低限价收购,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,定价权掌握在浙商手里的状况已经没有了。杨洪斌也告诉记者,定价权并没有被谁控制,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。

  郑志明告诉记者,在实施产业化的同时,面对石斛收购价格的暴跌,当地企业也行动起来。近日,云南当地主要的石斛种植、生产及销售企业共同签订了一份《昆明宣言》,提出要共同维护云南石斛市场合理价格,不随意竞相降价,保护云南石斛整体利益。相关人士认为,云南的紫皮石斛最低保护价应该在120元/公斤,而行业指导价应该在150元/公斤;铁皮石斛的最低保护价应该在350元/公斤,指导价则应该在500~600元/公斤。

  长远来看 利润或长期维持在20~30%

  产业的蓬勃发展、产能的迅速扩大、游资的不断介入、市场的前景诱导,也让铁皮石斛的发展陷入一场“李逵”与“李鬼”的打假战。

  然而,杨洪斌则认为,当前市场上劣质的石斛太多,鱼龙混杂,严重影响石斛这个行业的发展,在他看来,种植石斛首先一定要了解石斛的生长环境,铁皮石斛比较适宜的条件有:一是海拔要在800~950 m,北纬24度左右,东经99度左右。要有江河或溪水及可以带来大量湿气的地方,湿度中午必须达到45%以上,早晚在80%左右,夜里温度不低于5℃,不能有霜冻期,冬天中午日照阳光要在18℃以上,夏季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8℃。

  其次,选择树木栽种铁皮石斛,树皮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。由于铁皮石斛是附生植物,需要树皮上自然产生青苔,有利于铁皮石斛附生保湿,吸收水分和微生物。树龄在二到五年人工种植的龙眼树或栗树等,树皮粗糙开裂的为优品。如果种植环境湿度不够,不能长期浇水,否则铁皮石斛生长半年至一年又开始枯萎,可以用加湿雾化器进行湿度控制,只能在太阳落山黄昏后使用一小时左右,中午不能使用。铁皮石斛吸收好水分,第二天才能抵抗阳光,进行必要的光合作用,这样的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可达28%以上,其他含量优于野生铁皮石斛,药效才更好,才能称之为仙草。

  在杨洪斌看来,铁皮石斛的种植应遵循自然规律,打造优质铁皮石斛,不用一粒化肥,不用一滴农药,不能使用避孕药、膨大剂等非法添加剂,在原始自然适应铁皮石斛生长的环境,走一条石斛产业发展的原生态之路,才是今后林下铁皮石斛的必然发展之路。

  杨洪斌告诉记者,不能盲目走高产的产业化之路,既然是林下野生品质,石斛的种植就是要遵循铁皮石斛生长的自然规律,提升了铁皮石斛的药用成分,达到优质特色产品,做到无愧于九大仙草之首的称号。

  当前市场上石斛很多,品质差别也很大,人为改变石斛生长环境的石斛价值是很低的,有的甚至是有害的,然而,对于消费者来说,当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识别优质与劣质石斛(除了专业的技术检测),只能从源头把关。

  “天然的自然环境下种植的石斛生长是很缓慢的。”杨洪斌向记者提供了生长了3年的石斛,大概有8厘米左右,林下铁皮石斛如果不用一粒化肥,不用一滴农药,不使用任何添加剂,铁皮石斛在1~3年内生长缓慢,经过风雨交加、雷电、月亮、太阳的洗礼,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增加湿度和提高铁皮石斛的养分,利用雾化发生器,用牛、羊、猪粪产生的沼水适当浇一下铁皮石斛根部(牛、羊、猪要自己喂养,不得用饲料,要不其他添加剂成分会在石斛产品上检出),快到3年可以收获自然状态的铁皮石斛,可以连续收获10年以上,尤其第5年就可以达到丰产高产。

 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,从长远看,产品总是要回归价值的。石斛也不例外,将来可能长期会维持利润在20~30%范围。针对目前的市场,云南的石斛种植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:在现有种植基础上,在保证石斛品质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;加强管理水平,进行产业化种植;加强政府引导,开发下游产品,加强产品的深加工;企业积极申报产品生产许可,进行产品质量论证,拓宽市场销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