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曲茎石斛基本情况

曲茎石斛为中国独有品种,兰科石斛属,拉丁学名为Dendrobium flexicaule,是我国于1986年新发现的石斛属新种,当地人称之为金钗,为多年生兰科草本植物,以茎入药,性寒味甘,有滋阴助阳、补心生血、养肝肾之功能,是中草药之强补性药材。

曲茎石斛因茎节短、弯曲、粗壮而得名,1986年在伏牛山发现,属地道药材,药效最佳。产于河南(伏牛山中部地区)、湖北(神农架地区)、湖南东部(衡山南岳)、四川南部(甘洛),生于海拔1200-2000米的山谷岩石上。

 

11.jpg

 



二、我国铁皮石斛市场现状

曲茎石斛目前国内尚无大规模的种植和开发,其发展前景可参见铁皮石斛。

我国铁皮石斛产业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,近十年来发展迅速,到2012年,全国年产组培苗约4亿株,产值近4亿元。全国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达2100hm2,可年产鲜条约800万kg,实现产值50亿元。铁皮石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30家,产品40余种,产值近10亿元。

浙江和云南是铁皮石斛产业起步较早的两个省,目前云南省具有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面积,而浙江省在产品深加工和销售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。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安徽、贵州等省的铁皮石斛产业也已具有一定规模。

铁皮石斛的发展已初具规模,但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:受到伪品的冲击严重;品种选育与质量控制等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滞后;基础研究相对薄弱,有效成分难以量化;产品销售市场狭窄。

三、曲茎石斛的优势

(一)能够直接上市销售,并可用于药品、保健品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2010年版一部规定:“本品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.、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.或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.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。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者除去根和泥沙;干用者采收后,除去杂质,用开水略烫或烘软,再边搓边烘晒,至叶鞘搓净,干燥。”

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2年公布的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》中,对药食同源物品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。石斛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。

通过上述文献可得,曲茎石斛已进入国家药典标准,能够作为药材饮片直接上市销售、也可作为药品的原药材,也可进行针对性的药品开发;亦符合保健食品原料规定的范围,能够进行保健品的研发和销售。

(二)填补市场空白,无直接竞争对手,拥有自主定价权

经中国知网文献查询,目前国内关于曲茎石斛的研究文献仅有12篇。最早的研究文献发表于1986年,为该物种的鉴别研究。

国内尚无关于曲茎石斛组织培养、种植、销售、研发等方面的文献报告,能够在铁皮石斛、霍山石斛等石斛品种泛滥的今天开辟新的市场。

(三)掌握核心技术,保证品种品质

河南省南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胡如善教授,经长期研究,目前已掌握该品种的野生驯化、组织培养、仿野生栽培等一系列技术,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。经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查询,除胡教授的专利外,目前尚无其他单位申报该品种的相关专利。

故曲茎石斛属于胡教授的独家品种,在商业开发中具有先天的巨大优势:首先能够掌控品种的选育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;其次,在品种的后续开发,质量标准的控制等方面有相当的话语权。

(四)栽培技术成熟

胡如善教授采用仿野生栽培,最大限度的保证品种的药用价值,目前已自行种植二十余万株的曲茎石斛。胡教授开发的栽培技术成活率高,产量稳定,三年即可成材。

(五)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

曲茎石斛进入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,被确定为濒危种,其野生资源十分匮乏,价格居高不下。国内市场上无大规模的供应,仅有部分曲茎石斛为药农上山采摘,价格鲜品约3万元/公斤(河南省南阳市的价格)。

近期,人民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报道了重庆市发现野生曲茎石斛的新闻,野生鲜品市场价至少在4万元/千克。

曲茎石斛长6-11厘米,粗2-3毫米,形态较小,采用仿野生栽培,且属于道地药材。可以预见,即使未来大规模种植,其价格也将继续维持在很高的水平。

(六)社会资源丰富,有利于品种的后期开发

胡如善教授长期与郑州大学、河南大学、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保持密切的联系,与属地政府亦有良好的合作关系,有利于获得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。

四、发展规划

我方希望寻求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合作,全面开发曲茎石斛资源。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企业的发展:

(一)扩大种植面积,推广野生栽培。

计划进一部扩大曲茎石斛的种植面积,以野生栽培为主,确保产品的品质,保持产品的稀缺性。

(二)加强基础研究,建立企业质量标准。

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做好曲茎石斛的质量研究和药理方面研究。如建立曲茎石斛的指纹图谱,保证产品的品种;按照现在药效学理念进一步研究曲茎石斛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。

(三)与广大高校结合,开发后续产品。

寻求与高校合作开发相关的保健食品,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药品的研发。

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发力,力争在保证品种纯正、栽培完全可控的基础上,形成种植、研发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,力争在5年时间内上市。

附:

胡如善教授简历

胡如善,男,生于1958年5月,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,汉族,中共党员,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,现在河南省南阳农校工作,任农学系支部书记、植物组织培养中心主任,教授。

共获得省、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,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(主持人);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(主持人)、二等奖三项;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一项(主持人)。近几年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,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。主编论著2部、副主编教材1部,副主编论著一部。参编教材2部。

先后获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(2006年)、省教育厅学科带头人(2007年)、河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(2007年)、南阳市优秀教师(2010年),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(2011年),南阳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(2012)等荣誉称号。

近年主持承担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、组织参加省市政府号召的农业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、主持承担南阳市农业三十工程项目等,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做出了显著贡献。

联系邮箱:177188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