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走进雨后的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“百户新村”,芬芳的花香扑鼻而来,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仿欧式建筑,红顶黄墙,错落有致。老人们坐在院落里休憩闲聊,大人们在石斛基地里忙碌,孩子们在广场上欢声笑语,呈现出一幅幅其乐融融、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景象。

2010年,由于修建仁赤高速公路,新春村很多村民被征地拆迁,需要重新安置。旺隆镇根据当地实际,结合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创建以及其他项目,高标准规划建设“百户新村”示范点,并打造了文化长廊、农家书屋、广场、花园等文化、亮化、绿化工程。截止目前,已有68户300多位村民成为“百户新村”的主人。

村民黄顺芬就是其中的一位。黄顺芬说,“从前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墙房,收入靠养猪种地,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,现在不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,还在石斛基地里打工,每个月有1500元收入,同时还能学习到技术。”

 

4.jpg

 

 



通过在石斛基地打工和学习,黄顺芬一家也发展了2亩多了石斛种苗,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收入7万元以上,不仅还清了当时乔迁新居所欠下的外帐,一家人生活也越过越滋润。

不仅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,更促进村民产业发展,旺隆镇在规划“百户新村”时,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。旺隆镇素有“中国金钗石斛之乡”的美誉,而新春村正是石斛种苗的主基地。“百户新村”建成前,就已经落户了两家石斛产业的“龙头企业”。

搬到“百户新村”后,很多村民就和黄顺芬一样,转型成为了产业工人,既有打工收入,也学习到技术,更发展起种苗、原生态种植、庭院栽培等石斛产业。截止目前,该村有60多户村民发展起石斛产业,种植面积超过200亩,每年能够实现收入600万元以上。加上竹原料销售等其他产业,村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攀升,从2010年的4000多元,到去年达到了9038元,预计今年可达9320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。

对于新春村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上世纪90年代起担任村干部的村支书范家好,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:“现在有了好的居住环境和产业,村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大家也更注重生活品质,农闲时打腰鼓、跳广场舞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休闲活动。”

“百户新村”的可喜变化,只是赤水市“四在农家•美丽乡村”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的一个缩影。

在“四在农家•美丽乡村”创建中,同为石斛重要产地的复兴镇凯旋村,立足当地区位优势,结合“黔北民居”改造,重点打造起以张家湾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,建成乡村旅舍42家,贵州“香格里拉”的美誉呼之欲出。

“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”大同镇民族村,充分发挥山地资源和民族特色优势,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,全力打造大石盘苗寨,“醉美”苗家风情“醉倒”了八方来客。

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、“省级示范性中国传统村落”丙安乡丙安村,加大对红色文化和古镇文化的挖掘和开发,大力发展古镇旅游和红色旅游,被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,仅今年就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

自“四在农家•美丽乡村”创建工作启动以来,赤水市以示范点、重要景观节点为重点进行打造,实施“黔北民居”改造升级,着力提升农户的生活环境,提高创建内涵,完善村庄功能,加快产业发展,发掘致富门路,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。同时,该市通过实施村庄绿化美化,加大彩林工程的投入和庭院改造的实施力度,让农村居住环境美起来;加大农村文化建设,通过送文化、送电影下乡等活动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让赤水农村换新颜。

截止目前,赤水市“四在农家•美丽乡村”创建点超过300个,财政累计投入创建资金1.3亿元,整合项目、农户自筹资金40多亿元,惠及全市近3.5万户14万人。各创建点水、电、路、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完善,已初步培育和形成了以竹、石斛、乌骨鸡、乡村旅游为主的支柱产业,农民收入持续攀升,真正实现了百姓富、村庄美、产业兴。

赤水市下步将按照“全面展开、整体推进、户户受益”的工作思路向纵深发展,统筹全面推进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创建,到2016年,惠及全市99%以上农民的创建目标和实现率先全面小康的总目标。 (刘利平、晏小敏)